大博金娱乐平台

精品!《诸子百家》让你看过就回味无穷!

第六章 墨家

墨子

《墨子》,又称《墨经》或《墨辩》,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,原有七十一篇,现存三十三篇,一般认为是墨子弟子及后学记录、整理、编纂而成。该书内容广博,包括了政治、军事、哲学、伦理、逻辑、科技等许多方面,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思想的重要史料。《墨子》分两大部分: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,阐述墨子思想,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;另一部分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,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,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。

作者简介

墨子,姓墨名翟,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、科学家与人权活动家,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。墨子曾学习儒术,因不满“礼”之烦琐而另立新说,聚徒讲学,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。他提出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等观点,在当时影响很大,与儒家并称“显学”,主要代表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。

成书背景

墨家学说的兴起,既有墨子个人学术背景的促成,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。《淮南子·要略》称:“墨子学儒者之业,受孔子之术,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,厚葬靡财而贫民,服伤生而害事,故背周道而用夏政。”就社会政治环境而言,当时周王室威权与政治机能已渐丧失,臣不朝君,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剧烈,农、工、商、士等庶人阶层和下层贵族都希望社会安定。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,墨子提出了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的口号,代表了小生产者与下层贵族要求停止战争的愿望。

思想解读

《墨子·鲁问》记有其十条五类思想纲领:“凡入国,必择务而从事焉。国家昏乱,则语之尚贤、尚同;国家贫,则语之节用、节葬;国家

兼爱就是“兼相爱,交相利”,就是爱人、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,而不是互怨互损,它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。墨子要求君臣、父子、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,“爱人若爱其身”,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、富侮贫、贵傲贱的现象,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。不用说,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。

(温馨提示: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)

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,国与国之间无战事,和平共处,它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。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,对防御战,墨子是支持的。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。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,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。

在认识论方面,墨子也有很大的贡献。他以“耳目之实”的直接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来源,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臆想,而要以大家所看到和听到的为依据。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,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:“于何本之?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。于何原者?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。于何用之?废以为刑政,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。此所谓三表也。”这就把“事”、“实”、“利”综合起来,以间接经验、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,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。在名实关系上,他提出“非以其名也,以其取也”的命题,主张以实正名,名副其实。

墨子还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,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。墨子大量地运用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、伦理思想,第一次提出了辩、类、故等逻辑概念,并要求将“辩”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。墨子的“辩”虽然统指辩论技术,却是建立在知类基础上的,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。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。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,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,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。

名篇赏析

兼爱

若使天下兼相爱,爱人若爱其身,犹有不孝者乎?视父、兄与君若其身,恶施不孝?犹有不慈者乎?视弟、子与臣若其身,恶施不慈?故不孝不慈亡有。犹有盗贼乎?故视人之室若其室,谁窃?视人身若其身,谁贼?故盗贼亡有。犹有大夫之相乱家、诸侯之相攻国者乎?视人家若其家,谁乱?视人国若其国,谁攻?故大夫之相乱家、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。

若使天下兼相爱,国与国不相攻,家与家不相乱,盗贼无有,君臣父子皆能孝慈,若此则天下治。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,恶得不禁恶而劝爱?故天下兼相爱则治,交相恶则乱。故子墨子曰“不可以不劝爱人”者,此也。

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,国与国不相互攻伐,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,盗贼没有了,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,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。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,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?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,相互憎恶则会混乱。所以墨子说“不能不鼓励爱别人”,道理就在此。

(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↑↑↑)

感谢大家的阅读,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,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!
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!



 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点资讯

相关资讯